隨著社會越來越發(fā)達,大家都選擇在網(wǎng)絡上汲取相關(guān)知識內(nèi)容,比如關(guān)于隕石的資料(識別隕石的正確思路與方法),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,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內(nèi)容,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!
因為隕石與地球巖石有相似之處,導致識別時產(chǎn)生困惑。在百度上去尋找答案,被誤導后更是刻舟求劍、以自我想象去對號入座,始終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(tài)。那么,識別隕石從哪里入手?
石隕石
首先,隕石與地球巖石既有共同點,也有差異,并非截然不同。來自宇宙的隕石具有較高的振動頻率,具有吸聚和釋放宇宙能量的特性。
地球巖石沒有經(jīng)過摩擦燃燒,沒有特定的熔殼與撞擊切削特征,更沒有隕石的空氣動力學形態(tài),也沒有無限循環(huán)的能量特性。隕石與巖石的相同點是都具有巖石的屬性。隕石與地球巖石的不同還在于,隕石中的礦物質(zhì)和微量元素的豐度遠遠高于地球巖石。地球上的巖石和泥土經(jīng)過漫長歲月的人類勞作,逐漸喪失礦物質(zhì)和微量元素,從農(nóng)田開墾與動植物循環(huán)往復的吸收與利用。
石鐵隕石
這里要著重說明氧化鎳含量的錯誤論斷。隕石爆炸的程度劇烈,爆炸的大,甚至是多次爆炸,這樣的隕石中氧化鎳元素的含量就會高一些;反之,如果爆炸的等級小,規(guī)模小,甚至是擦肩而過的情形,其所產(chǎn)生的隕石內(nèi)部氧化鎳元素就會非常少。事實上,某些金屬隕石因為高空爆炸規(guī)模大,內(nèi)部所含氧化鎳元素豐富。如:鐵隕石。
石隕石
大量的各類隕石,以翔實的數(shù)據(jù)證明:絕大多數(shù)的隕石中氧化鎳元素含量極低。過去流傳的5%氧化鎳元素僅適于部分鐵隕石數(shù)據(jù),近乎99%以上的隕石氧化鎳含量為50PPM,也就是說大部分的隕石氧化鎳含量不是百分比,而是百萬分比。
任何星體的碰撞和爆炸規(guī)模與程度,是偶然的,絕非都是按照標準化進行的。用一個固定的氧化鎳元素來衡量是否隕石本身就是不正確的。隕石爆炸,程度大小,都是客觀和真實的。
磁性、吸磁性的石鐵隕石
其次,我們要從大量的實踐中認識到隕石的外部特征,高溫熱熔、畸變、撞擊切削痕跡、氣印、熔殼、熔流線等空氣動力學特征是識別隕石的入口。
隕石撞擊切削理論概述:
隕石在太空中經(jīng)過多次爆炸之后,在高溫燃燒和摩擦的作用之下,在高空懸浮和隕落過程中,因高溫熱熔條件和程度不同,在多次爆炸的前提下,先期熱熔的隕石遭遇后期陸續(xù)爆炸隕石碎片的撞擊后,因后期爆炸隕石碎片的密度、形態(tài)、體積等因素,導致先期爆炸熱熔隕石被撞擊和切削,而呈現(xiàn)各種特定的痕跡與形態(tài)。
隕石爆炸后的形態(tài),既有高溫熱熔特征,又有空氣動力學的特點。在此基礎上,隕石的形態(tài)可以區(qū)別于地球巖石,特別是隕石的撞擊切削特征,更是建立在高空、高溫、懸浮、熱熔畸變的前提下。被撞擊切削后的隕石,因其熱熔程度的不同,其切削痕跡呈現(xiàn):表層撞擊與深度撞擊和表層切削和深度切削特定痕跡。
石鐵隕石
把握隕石的撞擊切削痕跡特征,可以避免因隕石色彩、隕石熔殼、隕石密度、隕石磁性、隕石氧化鎳元素含量因素的缺失,而迅速和判定是否隕石。在通過初步觀察和判斷后,隕石收藏家或者愛好者,在根據(jù)自己的需要去決定,是否要求作出元素分析?是否需要知曉其中的有害元素與放射性元素?進而根據(jù)需要去決定是否需要檢測其振動頻率(能量)的高低。
振動頻率51000赫茲的六方晶系隕石鉆石夜明珠
再次,通過專業(yè)的儀器鑒定,隕石具有較高的振動頻率(能量)。某些隕石具有超聲波振動頻率。這既是鑒定隕石的重要標準之一,也是在隕石養(yǎng)生應用時需要參考的重要數(shù)據(jù)。
晶體火星隕石
把握隕石的撞擊切削痕跡特征,可以避免因隕石色彩、隕石熔殼、隕石密度、隕石磁性、隕石氧化鎳元素含量因素的缺失,而迅速和判定是否隕石的問題。在通過初步觀察和判斷后,根據(jù)自己的需要去決定,再決定是否要作出元素分析?是否需要知曉其中的有害元素與放射性元素?進而根據(jù)需要去決定是否需要檢測其振動頻率(能量)的高低。
稀土隕石
對于隕石的認知,很多人被動的接受了那些在隕石界流傳已久的“標準”。在這些“標準”中,隕石被呆板的界定為:隕石的顏色應該是黑色的、隕石一定要有一毫米厚度的熔殼、隕石一定要有磁性、隕石不能有分層、隕石不能有孔洞、隕石應該含有豐富的氧化鎳元素等等。
生命細胞隕石
這樣的“標準”對于隕石初學者和愛好者而言,具有極大的誤導作用,在很長的時間內(nèi)被當做是權(quán)威的和正確的標準和理論。然而,真正的隕石收藏家與愛好者,在實踐過程中卻發(fā)現(xiàn)很多隕石并非如上述“標準”那樣,絕對化和統(tǒng)一化。我們要從盲目的迷信“標準”到開始反思與自我探索,進而質(zhì)疑,最終揭開這些偽“標準”和“理論”,開啟了隕石文化研究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