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社會越來越發(fā)達,大家都選擇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汲取相關(guān)知識內(nèi)容,比如草字頭加官怎么讀(英為什么是草字頭),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問題,小編也是翻閱整理了相應(yīng)內(nèi)容,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吧!
大家晚上好,今晚我們講《說文解字》系列之“草字頭”部
(由于平臺原因,不能將“草字頭”單獨寫出來,因為它被平臺系統(tǒng)認為是不文明用語,所以只能用“草字頭”代替。)
前面我們講過,《說文解字》這本字典的排列方式很特別,是按照“部首”順序排列的,而不是像我們現(xiàn)代字典按照拼音順序排列。
按拼音排列,確實是更方便我們現(xiàn)代人查找,但是如果我們看完這部《說文解字》之后,又會發(fā)現(xiàn),按部首排列也有它的好處,那就是排在一起的字,它們的意思都很相近,又或者前后字之間有著微妙的關(guān)聯(lián),這樣更便于理解。
我們看這幾個字:芽、萌、茁、莖、葩、英。這幾個字不正是講的植物生長的一個過程嗎?我們看第一個字“芽”。
芽,萌芽也。后面的“萌”字解釋,也是“萌芽”,此二字,是“同義復(fù)合” 詞。據(jù)考證,萌芽這個詞,本來是叫“芽萌”,后人顛倒了順序,才稱作“萌芽”的。
這個詞,我們別的不多講,提到了“芽”,就先講講這個“牙”吧。
我們都知道“牙齒”這個詞,可是很少人知道“牙”和“齒”是有區(qū)別的。我們看自己的嘴巴里,長在前面的,單排的,稱為“齒”,長在后面的,雙排的,稱為“牙”。從功能上來分是這樣的:用來切割食物的稱為齒,用來咀嚼食物的稱為“牙”。我們來找一些詞,來驗證一下上面的說法,看古人造詞的精確性。
比如說“唇亡齒寒”,這個詞很好理解,如果嘴唇?jīng)]有了,在前面的“齒”沒有了保護,肯定也就“寒”了。它沒有說“唇亡牙寒”,因為“牙”在口腔內(nèi)部深處兩側(cè),一時半會還凍不到它。
另一個詞:咬牙切齒,這個詞更直接的證明了我們剛才的解釋。牙在后排,我們有時會不自覺的咬咬牙,使使勁。而前面的“齒”,只能對齊了才能切割。
大家可以觀察一下,“牙”字的篆書寫法,上面和下面兩部分,互相咬合起來的樣子。
“牙”的解釋,書上是這么解釋的:牙,牡齒也。可能有些同學(xué)看不懂這個解釋,我再普及個小知識。
在讀古文時,大家會發(fā)現(xiàn),古人經(jīng)常會用“牝、牡”這兩個字來形容現(xiàn)在我們常說的“公、母”。牝,代表“母”雌性;牡,代表“公”雄性。這個請大家記住這些,以后會常遇到,要能看得懂。
《道德經(jīng)》里有好幾個地方講到了這兩個字。比如:骨若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,精之至也。
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
這里“牙”的解釋:牡齒。指的是公象的牙。
再回到“芽”字,從這個字開始,《說文解字》書上接下來的幾個字,都是講關(guān)于“草木形態(tài)”的,請大家注意總結(jié)一下。
下一個字“萌”,它和“芽”是同義復(fù)合詞,同樣的意思,我們就不多說了,都是指草木的芽兒。下一個字“茁”:草初生出地。狀態(tài)跟“萌芽”差不多。上面一個“草字頭”,下面一個表示剛剛出來的“出”,會意字。草字頭,大多是會意字。下一個字“莖”:枝柱也。我們看古人的解釋是多么的精練啊,能用一個字絕不用兩個字。這個時候,草木已經(jīng)從萌芽狀態(tài),長出了枝,這個“莖”是指最初長成的“主干”。也指后長成的“旁枝”。或許就是篆書中那三個弧線代表的吧!下一個字“葩”:華也。指草木的花?;?、華通用。華而不實,就是指只開花不結(jié)果。本意并不是指華麗而不實用。華,后來引伸指華麗,這是從花的形態(tài)上來看的。最后凡是事物盛麗的都稱之為“華”。
下一個字:英。英,草榮而不實者。是說那種草只開花不結(jié)果實,稱作“英”。有個詞:落英繽紛。大家可以想像一下。其實就是指那些只開花不結(jié)果的花落下來了。這里書上還提到了“榮”。榮而不實。木之類開的花,稱之為“華”;而草之類開的花,稱之為“榮”。這就是“榮”和“華”的區(qū)別。
榮,大家應(yīng)該想到一句詩: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
現(xiàn)在大家是不是更明白這個“榮”字所代表的內(nèi)涵了呢?是不是更理解“榮華富貴”中的“榮、華”所代表的意思了呢?
研究漢字的興趣,就在其中了。
希望通過此講,能讓大家更了解漢字中蘊藏的奧秘,更喜歡漢字。歡迎大家點贊、轉(zhuǎn)發(fā)與收藏。有興趣的朋友請“廣老師講國學(xué)”頭條號,我會不斷的更新,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,因水平有限,難免訛誤,還望大家不吝賜教,共同進步。
精裝正版彩圖 說文解字 語言文字圖解說文解字許慎中華書局古代¥38 購買